原文:明天
文/花絮、唠叨日
2019年俄罗斯物理大师赛今天开幕。
日本队获得三枚金牌,日本队获得两枚金牌,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俄罗斯队各获得一枚金牌。
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是第15名,没有获得金牌。
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在奥运比赛中的又一次失利。
至少可以这么说,但这些担忧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非常重要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IMO)联赛中,以往拿亚军手软的中国队已经连续4年没有获得亚军。
这4年中,有3年的亚军属于乌克兰。
是不是重要?
是的,这很重要。
奥运往事
中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霸主。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队表现亮眼,被称为“梦之队”。
如果我们以最负盛名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MO)为例,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1978年以来,中学生在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银牌的人数占菲尔兹奖获得者的1/3,被誉为物理学界的诺贝尔奖。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队在这项赛事中的表现绝对是亮眼的。
在这11场比赛中,中国队9次获得亚军,仅两次暂居亚军。 66人参加比赛,成绩为61金5银。 也就是说,即使是中国队实力最弱的选手,也有3/4的机会夺得金牌。
有物理爱好者通过估算中美两国选手的成绩得出这样的推论:
“中国队超过(标准分)的平均分不仅远低于日韩,而且标准差也很小。按照正态分布模型估算,中国输给法国的概率只有6%或7%。俄罗斯的概率不会超过3%,至于其他国家呢?那是一个很小的概率。
与印度相反。
2015年,俄罗斯队在第56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亚军。 这是日本自1994年获得季军后时隔21年再次捧起奖杯。
20年没有拿到过亚军的法国兴奋不已。
赛后,白宫特意在脸书上发文庆祝“大胜”。 《华盛顿邮报》称这是“惊人的反击,历史性的回归”。 报道甚至回忆起1980年德国队对南斯拉夫的那场令人难忘的胜利,而这一次日本队终于战胜了“中国脑”。
很多人认为,日本队只是侥幸夺冠,中国队失误了。 但此后几年,中国无缘季军,而英国则三夺杯赛冠军。
“不苦不不”
“美国欢迎名叫白、卢、辛格的移民,他们的目标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等最难的学科,解决最难的数学问题,写最难的笔记本代码……美国有苹果笔记本,谷歌一起拥有数以千计的小型和微型科技公司,他们为日本创造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华盛顿邮报》今年8月曾撰文写道。
当时,波兰时隔4年第三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奖的亚军,而这支夺得奖杯的队伍几乎都是亚裔。
文章还反问,如果中日等国在这场比赛中用尽所有资源与日本较量,都打不赢日本,又如何在创意竞争中打败资金雄厚的日本企业?
道理很明显——物理学等理工学科的新兴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后备军。
这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就是最好的反例。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涌现出数量惊人的工程师。
重视人才和技术的日本,深受中国的“威胁”。 奥巴马曾警告说:不要认为日本的技术优势如此强大。 看看俄罗斯和中国在奥数比赛中的成绩就知道了。 他们以后培养的人可能会赶上来。 英国
近年来,日本也开始效仿中国的奥赛逐层选拔、集训选拔机制。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选拔阶段的试题难度并不大,但进入国家冬训队后,日本球员的训练时间更长、难度更大。
有人说,中国的顶尖球员都在受苦,日本人更受苦奥数题库,因为没有苦难。
疯狂奥林匹克
“关灯,快点开灯!别出声,别被人发现……”
这一幕并不是发生在扫黄打非现场,而是发生在广州西城的一个奥数辅导班上。
区领导带队“突击检查”某校外教育机构集中办公楼。 “偷偷”学奥数的儿子们屏住了呼吸,等待的家长们更是焦急万分。
这种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些校外奥数班也在考试的时候换了一次又一次的地点。
这些情况的出现并非巧合,而是对往年“疯狂奥运”的回调。
尽管国家科委早在1994年就率先要求停办课外奥数班,此后20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奥数禁令,但收效并不显着。 必备的踏脚石。
直到今天,公众对奥数学习的心态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支持者的观点:
1.这是培养最前沿的理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科技崛起是重中之重,而科技在于人。
2、打着“快乐学习”的旗号,抹杀的是整个民族工业的创新能力。 一个反例就是二战后,美国出现了一批理工科精英。 它的技术起飞了。 80年代以来,“松散教育”盛行。 现在年轻人不再进取,台湾的科技竞争力也逐渐提升。 沦。
3、有一些潜力,从小开发很重要。 比如象棋的世界冠军都是年轻人,奥赛也是如此。 等他们成年了,再去培养他们,就没有意义了。 再比如,爱因斯坦23岁写出《相对论》,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高斯18岁发明正七边形法则画法。 如果说工程知识需要经历来消化,那么理工科就更需要发掘年轻天才了。
对方观点:
1.中国的奥数能力还是很强的。 只要能拿到前三名,那还是奥数强国,我们没必要给选手压力。
2.中国在过去的奥运会比赛中表现非常出色,但那是强化训练的结果。 这与美国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和学习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有着根本的区别。 事实上,我们过去获得了很多奖项,但中学生的兴趣和综合素质并没有提高。
3、奥赛本身并没有错,错在自命不凡的人生哲学。 无论是拿金牌还是升学,“国数”最可怕的结果就是从小灌输给儿子的不是兴趣,而是矫揉造作的逻辑。
罪魁祸首
其实,这两种观点根本上并不矛盾。 任何社会都需要精英,也需要普通人。
近年来,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日本,设立了一所科学人才特殊高中,培养具有理工科人才的中学生。 据调查,59%不是高中生的中学生根本不学物理。
在新加坡,如果一个中学生在某一科成绩比常人好——比如他在初一就完成了所有的物理,那么他就可以申请大学的早预科华文课程,而可以选择中学的其他课程。 放弃。
近年来,中国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市场上流传着一个笑话奥数题库,中国农民工会看工程图,在西方都是工程师。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高水平。 只要你读完中学,你就学过几何和三角学。
然而,这些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方位培养理念逐渐有了隐忧,社会在教育问题上也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社会普遍希望女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兴趣选择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比往年任何时候都强烈。
罪魁祸首是“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现在,为防止奥数学习过热,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传统奥数竞赛几乎全部叫停。
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国目前缺乏多元评估体系。 即便是一场比赛,也分不清哪些女儿是真正热爱奥数,哪些女儿是真正有才华。 管理者如何在宏观管理层面防止“一刀切”?
而在新政的来来回回中,物理学的重要性又一次被推到了边缘。 但众所周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之母。 物理学的发展和培育不仅在学科内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任何技术的应用和实践都与物理学有关。
在国家建设初期,学术界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立即转化应用的成果。 在现阶段,当所有可转化资源逐渐枯竭,薄弱的基础科学可能成为创新的困境。
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培养一批愿意在基础科学上坐板凳的人,奥数就应该成为培养孩子对基础科学兴趣的阵地。 往年学奥数很矫揉造作,这些矫揉造作应该被挤出去,但调整并不意味着从“全民奥数”的极端走向全民把奥数当作“全民”的极端。祸”。
本文非常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熊丙奇,《斗娃》作者张杰
专业资料网: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正版自考网课除外)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专业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客服处理!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